從神級書法家作品談書法對繪畫的影響及意義:是文字?線條?還是那道不盡的人生哲理?

2020-06-22|撰文者:石浩吉、劉家蓉

前言與摘要

好書法是什麼?就只是字寫得好看嗎?其實完全不盡然,就有如好繪畫或好藝術都遠遠不止於好看或賞心悅目而已,而中文字做為當今世上歷史最悠久且仍然被大量使用的文字,加上書法字體的千變萬化,孕育出一種集合了文字、線條、情感甚至人生哲理的一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型態。本文將以下列幾個角度說明書法對繪畫的影響及意義:(一)一般人對書法有哪些誤解?(二)書法的演變與影響?(三)好書法的真正意義?而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到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等被譽為神級書法的作品又讓我們看到了什麼呢?本文應該是目前能看到有關書法最深入淺出的文章,書法無論是外型或內涵都能給人一種莫名的悸動,這篇文章或許也能給您的人生或藝術創作帶來不同的啟發。

溥心畬|硃砂鍾馗95x48.5cm;明 金幼孜|惠藥帖(乾隆《石渠寶笈》著錄收藏) 22x29.5cm;傅抱石|松澗尋幽72x40cm。書法究竟在繪畫上扮演了哪些核心位置?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書法如何演變出各種字體?其中的道理是什麼?書法又如何影響文人畫?我們該知道的神級書法有哪些?又如何從五個角度判斷書法的好壞?而當今的書法精神與技巧又何去何從呢?這些問題都會在本篇文章一一解答,我們就先從一般人對書法的認知談起。

(一)一般人對書法有哪些誤解?

我們每個使用中文的人在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書法,且依稀記得寫過小楷,也看字帖學過楷書四大家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字體,這些有限的經驗架構出一般人對書法的基本認知,但書法就僅是如此嗎?究竟什麼是好書法呢?我們就先來看看一般人對書法可能會有那些誤解。

明禮部尚書周洪謨等三人致王端毅公(恕)信札27x17. 5cm、22.5x55.5cm、22x58cm、22x27cm、21x56cm;于右任|杜甫詩書法四屏134.5x32cm x4。書法作為超過兩千年歷史的文字形式,近代仍有像于右任這樣能自創一格的大書法家

書法只是為了讓人看懂文字?

一般人看到書法字的第一個反射動作可能是在想:這”內容”是在寫什麼?而試著想要先讀一遍眼前書法”文字”的意義,是沒錯,毛筆出現之後書法作為中文字書寫的主要工具超過兩千年歷史,文字的”內容”理當是要懂的,然而,書法如果只是為了讀懂內容又為何有篆、隸、楷、草、行書等字體的演變呢?而像唐朝張旭和懷素這兩位大書法家的「狂草」作品甚至不太容易讓人看懂寫的內容又為何被認為是書法神作呢?若要更淺白地說,當今我們能夠用電腦列印出各種工整的書法文字,但同樣的內容讓書法高手用毛筆寫出來為何就能呈現完全不同的感受呢?想必書法除了文字內容本身之外還蘊含著遠遠更深的內涵,而這內涵就是”美”嗎? 

《文以載道》書法冊頁22x13.5cm x34。書法寫的書信當中篆、隸、楷、草、行書等字體各有什麼特色與內涵?為何如今越來越難見到?

好書法就只是把字寫得工整漂亮?


字要寫得工整漂亮似乎是我們從小學寫中文字的刻板印象,大多數人利用「九宮格」對著字帖臨摹學寫楷書的經驗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這種工整的審美觀,然而,我們如今會說只有畫的”最像”或畫的”最好看”的繪畫才是好美術嗎?其實早已經不是了(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西方畫家作弊開了「外掛」?談東西方藝術家的眼睛、科技與背後的真相》),書法也是類似的情況,數千年來被公認為神級的書法家大多不是因為寫字工整著稱,即使是以楷書渾厚工整著稱的顏真卿最被後傳世珍藏並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卻是一篇寫的歪歪倒倒的《祭侄文稿》,為什麼呢?而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一的王羲之《蘭亭集序》也是塗塗改改,又代表了什麼呢?想必書法的”美”並不僅止於外在的工整漂亮,那當中的內涵又是什麼呢?

袁克文|楷書八言聯150x26.5cm x2;天下行書第二的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天下行書第一的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局部)。所謂最”美”的書法並不止於外在字體線條的工整,那這內在的”美”又是什麼呢?

張大千|潑墨青城山圖37.5x87cm;溥心畬|柳塘雙駒圖65.5x35cm。書法對於後來講究詩書畫合一的文人畫影響超過千年之久,其中的脈絡與核心價值又是什麼呢?

書法究竟是文字?線條?還是藝術?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隱隱感覺到其實書法不僅止於書寫的文字內容本身,也不僅止於外在的字體與線條是否優美,書法似乎更包含著作者的一種獨特情緒與涵養,其中也應該蘊含著一種作為人最核心可貴的東西,這核心又是什麼呢?我們看到這批書法家與其珍惜的內涵影響了後來講究詩書畫合一的文人畫影響超過千年之久,直到今天都還存在著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將書法當作一門世界上最獨特的藝術形式也並不為過,但其核心意義與未來的走向又會是什麼呢?

張大千|相約采蓮圖116x62.5cm;常玉|人約黃昏後(藝術微噴)林風眠|柳岸幽居65x66cm。書法的線條、墨韻與核心精神對後來的繪畫與藝術造成極深遠的影響甚至已經跨越了東西方

本文將對於以上的疑問一一提出我們的看法與討論,最終,我們似乎就能對「怎麼樣才算是好書法?」「書法家最珍貴的特質是什麼?」這樣的核心問題作出解答。那麼,我們就先從書法的演變與影響開始談起。

溥心畬|松巖飛瀑圖卷12.2x107cm、12.2x68.2cm、12.2x33cm。怎麼判斷好書法呢?書法家最珍貴的特質又是什麼呢?(二)書法的演變與影響?

中文字與書法特殊在哪裡呢?在正式談書法演變之前我們先稍微說明一下中文字的特殊之處。

張大千|集宋詞十一言聯142x25cm x2;明 金幼孜|惠藥帖(乾隆《石渠寶笈》著錄收藏) 22x29.5cm;張大千|山廚清供67.5x33cm。書法與中文字自古被大量運用於書信、贈禮甚至入畫,為何會如此獨特呢?

中文字的獨特性

中文字(尤其是繁體中文)作為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當今世界上仍大量使用的文字當中歷史最長的,可能也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為什麼能夠如此呢?我們認為中文字本身至少有以下三點特色:

(1)中國文字有六個造字原則︰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所以中文字成為全世界現存文字當中極少數能從每個字形上就可揣摩文字意義的語言

董作賓|甲骨文手卷103x29cm。中文字是現存文字當中極少數從字形上即能揣摩文字意義的特殊語言

(2)因此這些中文字不僅僅是人類溝通意思的表達,從甲骨文、易經太極八卦記事到歷代字體的發展,中國文字本身即紀錄了幾千年來人的內在思考與外在環境之演變

溥心畬|蔚文齋62x118.5cm;張大千|頤和園36x66cm。中文字可以用書法寫一幅字送給人,就是因為文字本身以及書法形體能融合出一種獨特的美感與意涵

(3)可能更重要的是,這些中文字可以用毛筆書法的方式作出千變萬化的呈現,書法作為兩千多年來中文字最重要的表現工具與技巧,從單純的線條表現又依序演變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至少七大類的字體,後來甚至直接衍生出文人畫的出現;又為何會如此演變呢? 

張大千|相思牡丹圖69x136cm;于右任、何香凝|花卉書法長卷32x86cm、32x538.5cm。由於中文字、書法、文人畫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中文字出現在書畫當中毫無違和感且演變出詩書畫合一的特殊形式

書法字體的演變


中文字體依序歷經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如下圖示)超過六千年的歷史,但若要探討書法,我們或許更專注在後五者即可,簡稱︰篆隸楷草行,為什麼呢?簡要說明如下︰

(1)甲骨文與金文商朝的甲骨文與周朝常出現在鐘鼎的金文比較像是書法藝術的草創時期,似乎更著重文字本身是將所指事物”簡化”(甚至可以說是”繪製”)而成的符號,所謂書法的線條美在這個時期尚未被凸顯

中文字體依序歷經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演變;常玉|瓶梅(藝術微噴) 即使在近代成功融合中西繪畫的常玉作品當中都可以看到書法(尤其是篆書和隸書)的影響

(2)篆書︰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進而統一了漢字的書寫形式為小篆,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小篆不但更簡化了之前甲骨文與金文的字體,也成為了後來漢代文字的基礎,更簡單地說,篆書出現之後乃至後來的隸書等字體基本上都是當今我們認得的文字了

趙之謙|篆書七言聯35x147cm x2;常玉|四女裸像(藝術微噴)林風眠|柳林翠鳥66.5x43.2cm。篆書字體不但奠定了往後漢字的基礎,其形體與筆法也高度影響書畫至今

(3)隸書︰在紙張尚未成熟普及之前,大量的書法文字(尤其是重要的官方文件)都是寫在竹(或木)簡上,為了在竹簡上更方便書寫,漢朝時就把線條圓折的篆書改成方折的隸書,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書法特色(這特色與中國傳統屋簷橫向起翹而向大地延伸的特色相同,同時期西方教堂卻一直越蓋越高地垂直向天空延伸像是渴望更接近上帝般,此時兩者已經透露出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與哲理),不但可讓書寫更加輕鬆快速,且真正開始發揮毛筆的的特點,隸書的厚重、樸拙、橫畫長而豎畫短的特色也進入了我們如今較熟悉的漢字風貌了

莊嚴|隸書節《唐邕 寫經記碑》134.5x34cm;袁克文|楷書八言聯150x26.5cm x2;于右任|草書五言聯99.5x30.5cm x2;張大千|行書六言聯129x34cm x2。秦代篆書之後的漢代隸書、唐代楷書、草書、行書基本上囊括了最重要也最常被使用的幾種書法字體

(4)楷書、草書與行書︰到了唐代也隨著宣紙的成熟與普及,原先多只能寫在竹簡上的隸書又因此演變出工整的楷書與狂放的草書兩種截然不同的字體。楷書的字體特別端正,唐代歐陽詢(歐體)、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等代表人物的楷書字帖至今仍被人們當作書法練習的範例。而草書讓書法運筆可以更流暢快速,唐代更出現以”狂草”著名的代表如張旭、懷素。而行書則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以辨認而產生的,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至此我們已經大致說明了主要書法字體的演進,那麼這些文人書法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流傳至日本的顏真卿楷書《千福寺多寶塔碑》(局部);懷素草書《自敘帖》(局部);王羲之行書《快雪時晴帖》(局部)。楷書、草書與行書的盛行讓書法對後世東西方的文化與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

書法在唐宋的高峰與轉折


我們看到書法在輝煌的唐代出現最多的名人也完成了高度的發展,當然這一個晉朝以後的另一個書法高峰與唐太宗極力推崇王羲之書法有一定的關聯性,但又為什麼歷史上最重要的書法家大部分都集中在唐宋以前呢?宋代以後又怎麼了呢?我們看到唐代的盛世來自於一個各方面的自由與平衡,能兼容各種外來的宗教與文化,也懂得利用科舉制度吸引有才能的文人做官,若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展現在唐代宮廷畫院的繪畫上讓我們看到彰顯國威的鮮豔人物,而表現在民間的書法上則讓我們看到楷、草、行書等同時多元發展的書法家,原本這些宮廷的繪畫與民間的書法各自發展到了極致卻並沒有太多交集,但後來到了宋元朝代的變遷又恰巧改變了什麼呢?

宋徽宗瘦金體《欲借風霜二詩帖》(局部);北宋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局部);黃君璧|山水119x51cm。推行將詩入畫的皇帝宋徽宗與民間的蘇軾等文人書法家各自引入了詩書畫合一的文人意境

其實宋代在皇宮與民間各自發生了書法與繪畫的重大變革,我們先從皇宮來看,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就是宋徽宗。宋代相對於大唐雖然給人國力積弱不振的印象,但在繪畫與藝術上卻能站上了一個高峰,其中一個關鍵的人物就是名符其實被皇位身分耽誤的藝術家宋徽宗,宋徽宗做出了幾項極具代表性的藝術變革︰(1)即使宋代以前已經出現了篆、隸、楷、草、行等字體與眾多的書法大師,宋徽宗還能創造出獨樹一格的「瘦金體」書法,瘦金體看起來骨感、挺拔且不藏鋒,完全展現出藝術家該有的獨特理念與個性;(2)宋徽宗以前宮廷畫院裡的畫師通常是不用讀書的,以當今的角度來看很多甚至只是畫匠,然而宋徽宗史無前例地以皇帝身分親自帶領的翰林畫院卻直接改變了繪畫考試的制度,我們看看宋徽宗親自出過的幾個繪畫考題︰「踏花歸去馬蹄香」「萬綠叢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試問過去每天只是努力練習將花鳥畫得像而沒讀過詩書的畫家看到這樣的題目是什麼感受呢?是的,從此之後來畫院應試的畫家都得開始讀書寫字了,繪畫也從此不能只有技巧而也要有意境,且這個上行下效的結果影響了全國所有的文人與畫家;(3)懂繪畫也懂書法的宋徽宗開啟了一種在畫上題詩的習慣,是的,將詩書入畫而成為詩書畫合一的獨特形式也就此出現了,雖然該些畫作未必都是宋徽宗親手畫的,但綜合以上宋徽宗對書法與繪畫的改革都對後來的文人畫產生巨大影響,而這些又如何與當時民間的文人書法家相呼應呢?

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已經開始將詩書入畫;溥心畬|童戲紙鳶圖96x31cm;陸儼少|湖畔讀書圖76x51cm。宋徽宗同時注重詩書畫並將詩書畫合一的理念與形式影響了後來文人畫風長達千年之久

宋代書法家也似乎開始不受前人拘束地開啟了個性化的風格,北宋書法四大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簡稱蘇黃米蔡)的四種完全不同的個性與書法風格就是代表人物,例如文壇成就極高且楷、草、行書皆擅長的蘇軾(蘇東坡)卻也因為年輕時光芒外露而遭受政治迫害並被貶至黃州,所以嘗盡人情冷暖的蘇軾晚年書法看來似乎都有點像是刻意低調且收斂的感覺,而反觀個性怪異且一生沒遇過什麼挫折的米芾(因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又被稱為"米顛"),其書法卻又顯現出另一種瀟灑與自在。但我們還是要特別強調蘇軾,因為蘇軾還特別提出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書畫相通概念,這樣的概念和前面提到宋徽宗在皇宮畫院的將詩書畫結合的繪畫改革又恰好相互呼應

米芾的《蜀素帖》(局部)雖比不上天下三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姪文稿》及蘇軾的《寒食帖》但仍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之神作;溥心畬|雙花並蒂29x59cm。宋徽宗與蘇軾不約而同提出的詩書畫合一之概念種下了文人畫的果實並影響至今

我們可以說宋徽宗與蘇軾在重文輕武的宋代種下的這個文人畫果實到了重武輕文的元朝卻無意間開花結果,因為同樣的這批文人書法家到了元朝開始不被重視而隱居深山,他們的創作能量也不再受限於詩詞與書法而又藉由手上的毛筆與水墨拓展至詩書畫合一的文人山水畫(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從齊白石、張大千到常玉《談文人畫的過去與未來》以及《東西方繪畫與藝術的差異從何而來?往哪裡去?》),換句話說,並非唐宋以後的大書法家變少了,而是書法的形與意已經內化到文人的骨髓當中並由文人畫接棒成為未來上千年的藝術主流

張大千|潑墨摩詰泛遊圖97x62cm;溥心畬|尋隱圖87x23.5cm;張大千|閒步招飲圖75.5x42cm。並非唐宋以後的大書法家變少了,而是書法的形與意已經內化到文人的骨髓當中並由文人畫接棒成為新的藝術主流

本文至此已經簡要地說明了書法的演進以及對文人畫的影響,但回過頭來我們還是要問︰好書法(乃至於繪畫與藝術)的核心精神與意義究竟是什麼呢?接著我們就來探討這些更重要的問題。(三)好書法的真正意義?

本文針對書法鋪陳了這麼多,那麼歷史上大概不超過十件被稱作神級書法的作品又為何能得其美名呢?這當中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神級書法究竟神在哪裡?

乾隆十分珍愛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每每拿出來御覽、臨摹後還要在各處留下品題累積超過七十則,甚至忍不住還在上面寫了一個大大的「神」字,乾隆還將其與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視為最珍愛的三件書法作品收藏於「三希堂」。那麼被俗稱”三王”的這三件書法神作究竟寫了什麼內容呢?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被乾隆當作書法神作珍藏於「三希堂」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是的,這些被歷代皇帝與大收藏家蓋印珍藏的書法文帖,若扣除前後文的敬語及收發信的人名後實際內文常常僅有十幾、二十個字,說就像是當今朋友之間用手機收發的日常短訊也不為過,但當時就這樣簡單的書法短訊為何就被大家奉為書法神作呢

胡適|月夜詩38.5x19cm;吳湖帆|書法七言聯141x34.5cm x2;左宗棠|行書七言聯165x35cm x2;溥心畬|西山古松圖120x47.5cm。無論是書法、繪畫甚至是藝術的好壞,某種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判斷方式

或許我們可以用五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書法神作:

(1)誰寫的?(有時也包含寫給誰?以及被誰收藏過?),真正大書法家的名聲是跨越時空的(某種程度上就好似當今被公認與追捧的高端品牌一樣;所以被誰收藏過也是類似的品牌認證效果),若是(包含水準)完全一模一樣的書法由我們一般人寫出來大概不會有那麼多人想收藏,但如果這些字確切是王羲之家族的人寫的,或是楷書四大家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真跡,或是草書大師張旭和懷素的作品,又或是宋四家蘇、黃、米、蔡親筆所寫,價值就截然不同。換個角度來說,這些作品會被傳世的書法家或藝術家大多生前就有一定的名聲(無論是好的還是特殊的),那麼,我們其實也不必意外很多書法家在世時會特別注重自己的名譽,甚至在近代已經充斥大量媒體與完整產業鏈的藝術市場,例如像畢卡索或張大千這樣的藝術家生前就已經懂得積極行銷自己的故事與作品也就更不足為奇了(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張大千《一位國畫大師如何追上畢卡索》)。然而,每位書法大師或藝術家的作品那麼多難道都會是神作嗎?想必仍有其他要素才是; 

宋四家之一黃庭堅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的《松風閣》(局部)可以看到多位皇帝與大收藏家的印鑑認證;張大千|潑墨青城山圖37.5x87cm。藝術家在世時的名聲至關重要,甚至像張大千與畢卡索一樣更是會刻意積極地行銷自己的故事與作品

(2)當時的時代與背景?越久遠以前的歷史越難窺得其貌,而古老的書法或繪畫等藝術品為何珍貴的很大原因就是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就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其實就以風雅與氣度對比了當時魏晉南北朝的亂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下忠誠名將的悲劇,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與黃庭堅的《松風閣》其實也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文人才子遭到政治迫害下的產物,就連盤據中國繪畫主流上千年的文人山水畫也都可能是面對長期極權統治下文人無奈隱居山林下的寫照(詳見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東西方繪畫與藝術的差異從何而來?往哪裡去?》)。所以,珍貴的書法作品之所以被重視有時就是因為能讓後世從文字的內容與線條當中窺見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人的心思;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摹本)被奉為天下書法第一,可能來自於王羲之在酒醉狀態中真誠地記錄了當時亂世背景下難得的氣度與灑脫

(3)為何而寫?這時我們得開始進入書法家的內心層面了,前面提到乾隆「三希堂」裡收藏三王寫的至寶《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以及《伯遠帖》內容雖僅為朋友間簡單的短訊,但也就是因為寫的人是隨意而沒預期這信是會被留下來的反而能讓後世看見王家那份不作假的真誠與高尚人格;若再來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我們對顏真卿書法的印象大多是厚實端正的字體,但這份《祭侄文稿》是在極度悲痛的情緒下對著為國家(甚至也可以說是為顏真卿)犧牲的侄兒頭顱寫的,如此真性情下的顏真卿寫出的字就變成歪歪倒倒且塗塗改改,甚至都快寫不下去,這難能可貴地記錄下顏真卿的高尚人性也是《祭侄文稿》被譽為神級書法的主要原因;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則是在酒醉的狀態以及眾文人好友歡愉的氣氛下被推舉而隨興寫出的,王羲之酒醒之後自己也嚇了一跳,想再重寫一次都無法重現當時的這種真性情,於是重新謄了一份工整的版本交給友人而自己將此原稿收藏起來,這份《蘭亭集序》因此被眾多大書法家臨摹但原稿卻還是被一生鍾愛王羲之作品的唐太宗李世民帶進了陵寝。但話說回來,單就真性情本身也不見得就能造就神級書法,難就難在真性情中還要有深厚的書法功底; 

顏真卿《祭侄文稿》被奉為天下書法第二,來自於顏真卿悲痛之下完全展露的真性情

(4)怎麼寫的?(寫得如何?)深厚的書法功底仍是幾乎所有大書法家的必備條件,而是否有紮實的書法功底或許也是區分藝術與胡鬧的關鍵(包含繪畫與藝術可能都是如此),例如有人說畢卡索晚期的作品很多看起來像在胡鬧,但我們要知道畢卡索從小是受過最嚴格的繪畫技巧訓練的,換句話說,畢卡索是自身有足夠能力作出各種繪畫表現(無論是困難還是簡單的技巧)的條件下「選擇」他要的形式來表現他想說的理念,這是很關鍵的差別,而不像很多當代藝術家常常是因為不具備足夠紮實的技巧而創作出一些幾近「胡鬧」的藝術作品來譁眾取寵(當然我們還是得承認仍有一部分是值得發人省思的好作品)。回過頭來,本文提過的這些大書法家通常就因為寫了一手好字的紮實功底而天下聞名,即使像草聖張旭看似敘亂的狂草作品若將局部放大來看都還是能感受到其書法功力與線條美(還別忘了張旭其實也是從練習與繼承王羲之字的功底出身的),所以書法本身寫得如何仍然是關鍵的事。那麼,還有其他影響神級作品的因素嗎?

草聖張旭的《古詩四帖》(局部)可以說已經完全打破文字內容本身而是逼著觀眾去欣賞那純粹的書法線條與作者情緒(當時大家喜歡圍觀張旭寫字甚至是用頭髮沾墨書寫,所以張旭其實可能才是歷史上最早的表演藝術家);畢卡索在《手持尖刀的女人》作品當中是刻意「選擇」用兒童畫的線條去呈現的而非沒有繪畫技巧

(5)用什麼寫的?有時書法的媒材本身也有其特殊意義與珍貴性,例如米芾的《蜀素帖》。「蜀素」是北宋時四川質地精良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極為講究,但紋羅粗糙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絕不敢下筆,有個邵氏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就為了等到真正的名家留下墨寶,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等到北宋米芾恰巧結伴遊覽太湖近郊時,才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書寫,米芾卻也才膽過人、二話不說地寫下八首詩而成了名作,《蜀素帖》這個稀有媒材的故事卻也同時記錄了當時眾家文人的謙遜與米芾的當仁不讓

米芾《蜀素帖》同時記錄了當時眾家文人的謙遜與米芾的當仁不讓;李可染|霜葉紅於二月花67x44cm;奈良美智|無題29.6x21cm。在深刻了解書法本身蘊含的歷史、技巧與哲理之後再比較看看東西方繪畫時,您有沒有什麼新的體悟呢?

所以,真正的好書法指的其實並非單純的書法線條或技巧本身,所謂神級書法通常更是同時濃縮記錄了作者的人品、當時的時代背景、當事人的心境、書法功力與技巧甚至還包含了媒材的珍貴性等故事,這些面向綜合在一起才能成就出真正的神級書法,這可能也才是歷史上神級書法作品那麼稀有的實質原因。那麼,以當今的角度,好書法家應該是怎麼樣呢?書法的未來又將通往何處呢?

當今的書法家以及書法的未來

書法從唐朝就傳到日本並形成巨大的文化影響,如今很多西方人也透過學習書法字來體會中文與藝術的技巧與內涵,然而當今的我們還有能力保存書法的技巧與精神嗎?古人除了有時會用雙鉤填墨來臨摹或習字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傳世的書法名作通常都不會是小心翼翼或慢慢地描描改改寫出來的,前面提到三王之一的王獻之甚至就擅長寫”一筆書”一氣呵成,如此不容描改的「真」也是書法可貴的地方,所以常有人說看一個人寫的字就可以了解這個人,在人人得用書法寫字的古代確實可能適用。然而,如今東西方文化已經高度融合的當代,我們日常生活已經很少使用毛筆,甚至很少寫字,便利即時的手機簡訊也已經取代了前面提過的書法信帖,書法似乎僅剩下少數一群人還繼續傳承著,有沒有一種熟悉感,這和傳統書畫於當今的處境也頗為相似?(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近現代經典大師的繪畫改革與中西合璧》以及《東方繪畫從近現代到當代的傳承與啟發》)

張大千|相約采蓮圖116x62.5cm;常玉|黑白雙馬(藝術微噴)。張大千的潑墨與常玉的書法線條都用了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傳承了文人畫的與水墨書法的創新

然而,就像我們前文提過在宋元時同樣的這批書法文人創作並沒有消失只是形式上從書法演變成能更加揮灑而詩書畫合一的文人畫形式,那也是當時反映現實環境與內心思考的合理蛻變,如今,又何嘗不是再一次面臨該要過渡到下個階段的時候了呢?例如,我們看到近代張大千晚年時融合了書法毛筆與水墨於宣紙上的隨機性而創造出獨特的潑墨山水風格,我們也看到常玉能夠以書法線條與太極陰陽的哲理創造出跨越東西方藩籬的油畫(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的文章:常玉專題完整版《太極陰陽解析常玉》常玉與張大千《對比兩位最極端的繪畫大師》)。或許,每天寫書法的人少了,但書法的技巧與精神卻已經繼續延伸到更多的藝術領域,甚至,其實早已融入我們的生命之中。畢竟,書法的精髓就在於記錄下了這個人最獨特寶貴的東西,這和我們對於藝術的本質與目的之理解終究是一致的(詳見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藝術簡史《藝術祂在想什麼?藝術最終想要什麼?》),那麼,您覺得自己最獨特珍貴的地方是什麼呢?然後您又想怎麼記錄下來呢

本文圖片與繪畫作品來源帝圖藝術2020春拍圖錄台灣歷史博物館授權帝圖科技文化發行2017 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藝術微噴、帝圖藝術歷年拍賣圖錄、CC等。



關鍵字:書法、文人畫、乾隆、石渠寶笈、帝圖藝術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