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真的能改革藝術市場嗎?

2018-08-28|撰文者:劉家蓉、石浩吉

前言與摘要

區塊鏈技術在近年成為全世界最火熱的關鍵字之一,其「去中心化」、「不依賴第三方認證」、「機制透明」等特色似乎也恰好打中藝術市場的資訊不對稱問題,藝術區塊鏈的話題與應用也因此成為全球藝術產業的發燒話題。本文將分成三大部分分別闡述:(一)藝術區塊鏈技術特色與應用現況;(二)區塊鏈導入藝術市場的挑戰與困境;(三)此趨勢下的藝術產業未來發展。本文跳脫對於藝術區塊鏈常見的歌功頌德,而是以較為務實的角度探討其中的發展潛能與限制,並嘗試在結論點出解決藝術區塊鏈問題的核心。



自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面向成為熱議話題以來,在技術和創新方面仍相對傳統的藝術產業,區塊鏈似乎給了視覺藝術產業一個很深的「上鏈」共同期待,希望出現一個「藝術虛擬幣(ICO)」平台能一站搞定鑑定、所有權紀錄、交易,甚至買周邊!近年藝術品線上交易逐漸成為常態,帝圖科技文化旗下經營具領導性新銳藝術家電商平台(TODAAY)、台灣指標性線上媒體與畫廊平台(非池中藝術網)、台灣第一家線上藝術專拍平台(帝圖Online Bid)都是在如此的趨勢下孕育而生,而藝術產業開始與區塊鏈數位化資訊與網路交易的屬性接軌,透過區塊鏈能夠追蹤和識別藝術品版權的技術特性,進而整合藝術品的所有權記錄以及該藝術品的創作者詳細資訊,看似有望解決現存的產業困境。Hiscox《2018年線上藝術交易報告》指出,九成的藝術消費者表示期待可搜尋到或獲取「可比較」的過去交易價格紀錄資訊,大家對於價格透明度要求更高。逾九成的藝術消費者提及藝術品的品質也是重要的考量,包含了保證書、品項報告等,確保藝術品的真實性、來源出處和品項完整性

區塊鏈真有那麼神嗎?

區塊鏈是否可以解決行業間藝術品造假仿冒與價格不透明的問題,進而核實藝術家的作品和關於作品的一切交易紀錄?首先,我們可以將範圍先縮限於瞭解區塊鏈的邏輯和商業模式(技術暫時不是本文探討的主軸)。區塊鏈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是資產的真偽辨別、或者一個身分認證,將一個真實的數位證書編碼寫入藝術品本身用於未來的銷售和交易。藝術品這類越貴的資產越需要證明東西的價值,且買方或持有者通常不願透露姓名希望保護收藏者的身分,透過「數位身分」,可以破解交易中存在身分認證與隱私洩漏的兩難。區塊鏈核心價值之二,則是降低第三人對藝術家或對他們作品的真假或其它細節進行操縱的可能性。大家期待區塊鏈不可竄改、去中心化的特性,讓藝術鏈圈裡都認證過這個真品,可以既加密(每個字元或標識都是獨一無二的)又公開(鏈圈中全部人認證,想竄改需要每筆紀錄都改,竄改難度增加)。換句話說,區塊鏈的精神就是認證東西的真偽,或是確認一個身分或數據,但這個身分認證不需要一個中心來告訴你。現階段成功應用包含金融交易服務,比特幣(Bitcoin)因貨幣具有網路交易可取代性,目前就是區塊鏈的首個重要應用。在區塊鏈應用到藝術界,假貨是否真能無所遁形,從源頭就能確保是否為原作真跡嗎? 

達文西《救世主》與《救世主》獲得修復前的樣貌。圖/取自WikipediaWikipedia

英國畫商Dadiani Fine Art在6月公開拍賣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代表作《14張小電椅(14 Small Electric Chairs)》,主辦單位與區塊鏈藝術品拍賣平台Maecenas合作,支持使用比特幣、以太坊及Maecenas平台的加密幣ART進行付款,且平台將藝術作品分成可交易的股份,買家可以像買股票一樣只拍一部分。買家拿到在區塊鏈上對應的數字證書後,可以證明其擁有畫作的部分所有權,並且透過區塊鏈技術跟蹤藝術品的動向。這個消息讓我們看到不只是藝術品交易可使用加密幣進行,基於區塊鏈的藝術品拍賣會也發生了。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痛點,在於缺乏「透明度」以及缺乏「流動性」兩大根本問題,對想參與藝術投資的人來說,能夠信任的對象只集中於拍賣行和畫廊等傳統通路,然而同時擁有包括比特幣在內等加密貨幣、但接收資訊不完全的潛在藝術投資藏家為數眾多,驅使初創企業投身區塊鏈之於藝術的應用,開始產生對被神化了的區塊鏈技術的誤解與過多期待,展開一股淘金熱潮。

過熱的藝術區塊鏈應用線上平台募資潮

觀看目前國際上主要視覺藝術業者區塊鏈應用狀況,過去一年間,線上拍賣公司Paddle8與瑞士科技電商公司The Native合併推出一項基於區塊鏈技術應用的藝術品鑑定及證書的認證服務、ARTSTAQ推出了“藝術股票交易所”、Bit2Art.com推出以比特幣(Bitcoin)進行藝術品交易的數位平台、電影明星李奧納多投資Magnus公司掃描技術以瞭解作品資訊、愛爾蘭藝術家Kevin Abosch區塊鏈虛擬攝影作品《永遠的玫瑰》在虛擬禮物贈送平台GIFTO以100萬美元售出、紐約Ethereal峰會的區塊鏈藝術拍賣會上,一款極罕見的迷戀貓最終標價14萬美元、國際拍賣巨頭蘇富比收購了人工智慧研發機構Thread Genius,加強機器學習和資料分析,區塊鏈技術也將會是其研究重點。近期中國異議藝術家艾未未也開始用基於以太坊區塊鏈創作新的藝術計畫「無價」(PRICELESS),並與Kevin Abosch合作,將藝術與加密貨幣結合,透過代幣出售給買家

過去12個月藝術產業線上事業體關鍵事件表

過去12個月藝術產業線上事業體關鍵事件表資料摘譯自「2018年線上藝術交易報告」。非池中藝術網整理,詳見「區塊鏈可以取代拍賣公司、畫廊和鑑定嗎?」一文


區塊鏈應用到藝術界,藝術品線上平台無疑是藝術行業中回應最為積極的領域,而加密貨幣支付(Cryptocurrencies)以及編碼訊息可能是目前線上藝術市場與區塊鏈最有技術結合機會的部分。其中線上拍賣公司Paddle8將為其平台上銷售的數千件藝術品提供名為「P8Pass」的數位證書(此功能由The Native投資的美國科技公司Verisart開發),有關藝術品的資訊編碼不斷紀錄在區塊鏈中,包括數位目錄、美術館和專業文獻的訊息等,作品所有權歷史也供消費者可以查詢。加密藝術展與加密拍賣會也接連現身,2017年9月,俄羅斯國家中央博物館舉辦了世界上首檔加密藝術展,展覽以當代藝術家Svetlana Smirnova的作品為基礎,藝術家的每件作品都附有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Verisart數字證書。而區塊鏈平台Maecenas創建了與藝術作品相關的防竄改數位憑證,買賣方可以在Maecenas平台就數位憑證所有權進行交易,安迪•沃荷作品就走進了全球首場加密藝術拍賣會。上述區塊鏈於藝術產業的應用看似如火如荼,然而,回到藝術品與產業實務運作的角度又能看到那些挑戰與困境?

Verisart藝術品數位證書。圖/取自Wikipedia。區塊鏈導入藝術市場的挑戰與困境

(1) 區塊鏈應用恐被侷限在當代藝術家:其實區塊鏈是可以降低藝術品在交易過程中被調包(竄改)的風險,但若以時間軸來看,卻無法從源頭上確保這類特殊商品是否為原作真跡。這也衍生了第一個問題:最適合應用區塊鏈的很可能僅侷限在當代的藝術創作類型,至於更大一部份(或說其實是絕大部分)的實體藝術品、歷史悠久的經典畫作或雕塑等藝術品,並不像當代藝術家多數還在世,擁有可親自認證作品真偽的機會,而當代藝術品之來源和買賣在現代世界易於追蹤核實,但古董文物、經典大師傳世的作品則無此機會。舉例來說,歷史洪流中經手達文西《救世主》、中國歷代瓷器古文物、或是19世紀印象派作品的收藏家、畫商和經紀商幾乎已不可考,就算區塊鏈當中的電子帳簿記錄了多少傳世作品的蹤跡也無濟於事(其實這類天價作品的交易也不太可能常見於市場中),作品的來源、斷代、真偽、狀況,還是得靠協力廠商專家去鑑定和判斷。雖然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智慧合約縮短兩端建立信任的時間,不須中間人也可直接完成交易與合作,但在這個情況下,編寫軟體的人未必比在拍賣公司或藝廊工作的專家更值得信賴

圖/2018帝圖藝術夏季拍賣會預展現場藏家觀賞張大千《黃山雲松圖》《五瑞圖》等作品。

因此,只有當代藝術家隨創作時間軸從源頭將每件作品都寫入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數位證書,藝術品的出處、轉手等詳細資訊在鏈圈中寫成不可竄改的記錄時,才能真正發揮可能的後續應用面包含鑑定、交易紀錄、交易便利性、隱秘性、授權分潤等好處。記得,區塊鏈技術寫入不被竄改的紀錄,卻無法保證這些紀錄千真萬確

(2) 實體藝術品難以連結數位化資訊:區塊鏈就連鑑定這項應用的層面也很有限,從媒材來看,如果是實體作品,將衍生第二個問題,實體的畫作、雕塑不像數位藝術擁有專屬的數位蹤跡,能在網路中連結區塊鏈技術的指令紀錄,完美配對藝術品以及電子帳簿中的數位軌跡。實體作品須憑藉例如圖像辨識一類的技術,方能和電子帳簿完美結合。此時協力廠商的介入,將與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概念背道而馳。且若只能對比圖檔,也會產生畫布變質失真等問題,除非像藝術微噴的印刷防偽技術讓識別標籤永遠跟著畫作,才能確保原畫實體的真偽。

常玉|瓶梅(藝術微噴);常玉|靜物(藝術微噴)圖/常玉|瓶梅(藝術微噴);常玉|靜物(藝術微噴)作品印刷內建防偽技術。

由此可見,未來在區塊鏈技術和平台成熟後,看起來特定媒材(以一個數位照片或檔案呈現的攝影或錄像)類型的作品才有潛在受益機會,在這之前很可能只是一個新穎的概念,還不容易取代以實體藝術品為大宗的現有市場交易機制。 

(3) 仍無法達到資訊完整性:市場期待區塊鏈技術基於畫作資料和交易記錄公開且無法竄改的特性,任誰都能隨時查閱,有錯誤的話又易於發現,促進市況更容易被掌握,追蹤某位藝術家或某類作品的市場走勢不再是難事。不過,實際而言,藝術市場上面,收藏家的進出情形與買進成本,以及古董商、經紀商手上的客戶名單,以及仲介買賣價差永遠是最高機密,他們有權選擇不公開相關資料。假設歷年以來全球拍賣公司一直封閉、獨立的交易記錄,要在區塊鏈系統進行登記,買賣憑據、藝術品照片、作品鑑定、展覽著錄、法律檔等,都需要具專業能力的協力廠商去確認資料屬實且正確,否則整個系統依舊難具備公信力。最後,拍賣公司與畫廊等機構是否願意共用相關資料來源,也將會對區塊鏈的資料庫產生決定性作用,區塊鏈進入藝術拍賣領域也將面臨諸多挑戰。

(4) 技術與成本投入難題:全球藝術品數量龐大,根據Artprice發布「2017年度全球藝術市場報告」,全球藝術市場公開拍賣成交額達到149億美元,上拍作品數量超過93萬件。除交易本身之外,包括藝術品身份登記與認證、基本資料的輸入核實,仍需要一個具雄厚資源、財力與號召力的「中心」來處理。加上區塊鏈也存在著資安、工作效率等缺陷,前期應用時可能需要投入高昂的研發費用,這樣的投入可能無法讓一家「中心」抗衡的起科技洪流。遑論前面幾點提到的現階段區塊鏈問題比優勢還要多,引進技術後要看到底能不能用?用了能否提高行業運作效率?有沒有應用場景?這些應用場景有沒有人願意付費使用?區塊鏈在藝術交易的實際應用層面很有限,可應用但細節上有很多限制,現在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重要底層技術沒有被完全突破區塊鏈技術發展趨勢下,藝術產業的未來發展

看到琳瑯滿目的藝術和區塊鏈募資平台,我們應該回頭冷靜思考:區塊鏈能否解決藝術行業長久以來的真偽難辨與價格不透明的弊端,是否可以查詢作品所有權的歷史、交易紀錄以及創作者的資訊進而「去仲介化」?

大致上能夠整理以下幾點結論:

1. 區塊鏈技術確實看似有機會解決一部分的藝術品市場交易問題,但很可能僅侷限在當代、數位媒材的藝術創作類型,至於更大一部份(或說其實是絕大部分)實體藝術品、歷史悠久的經典畫作/雕塑等藝術品,務實地來看區塊鏈技術想要幫的上忙、想解決問題甚至想要去中心化取代現有拍賣公司等交易平台的存在? 目前看來是有待觀察的;

2. 目前市場上看到的某些號稱區塊鏈的藝術平台或應用,大多有以下特色: (1)常常都是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很多根本還沒把產品做出來上線接受大家的挑戰; (2)號稱利用區塊鏈技術做成數位認證虛擬貨幣支付等看似可以改變藝術產也的一小部分,但仔細想想都可以輕易看出這些「問題」在現況下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也不是一定要用區塊鏈技術才能解決。例如當代藝術家不需要區塊鏈也很容易透過簽名、使用特殊創作紙質、開立保證書等非區塊鏈方法或機制,更便宜也更技術成熟地解決問題; 又例如不用虛擬貨幣支付就無法交易嗎?虛擬貨幣買賣藝術品衍生的新問題例如洗錢等難道會比較少嗎?虛擬貨幣支付真的能比匯款等其他方式方便多少嗎?而過去大量的交易來自於拍賣公司、畫廊與類似TODAAY非池中等線上平台,有些價值是區塊鏈技術本身無法取代的。

圖/2018帝圖藝術夏季拍賣會張大千《黃山雲松圖》(左)、溥心畬《指畫鍾馗》(左二)、黃君璧《武陵勝境》(中)、于右任《書法六條屏》(右),渡海四家作品根據款識、鈐印、來源/保證書專業鑑定與考究作品。

圖/TODAAY線上平台提供當代新銳藝術家作品交易。

3. 但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公開透明、不可竄改等方向在藝術產業確實是個趨勢也是正向的演進,而區塊鏈等最新技術於藝術產業的應用面,目前還很難說,帝圖經營台灣領導藝術品線上交易平台,也不時在思考如何朝此方向邁進並有所探究,但成本/效益以及急迫性的考量永遠是業者最務實的角度。 

雖然我們引頸期待藉由區塊鏈技術,潛在買家可以更便捷地對任何有問題的藝術品進行鑑定與估價,而不僅僅只是向專家諮詢,然而區塊鏈在藝術產業的應用上仍有本文提及的諸多限制,拍賣公司、畫廊等業者的投入意願也還有待觀察。我們能確定的是,無論從宏觀藝術史或是實務發展來看,最佳的運作模式仍是人為專業知識與科學資訊相結合,畢竟資訊的來源、真偽、篩選以及什麼樣的「關鍵」資訊被加密編碼寫入區塊鏈中,永遠將是收藏家最在意的核心,卻也是人與科技的持續協作才能完成的藝術

圖/近年藝術品線上交易逐漸成為常態,帝圖科技文化旗下經營領導性線上平台如台灣第一家線上藝術專拍平台帝圖Online Bid,區塊鏈等最新技術於藝術產業的應用面,也不時在思考與探究如何朝此方向邁進。



關鍵字:區塊鏈、改革、藝術市場、藝術科技、鑑定